过了小寒,喝过腊八粥,进入腊月已有些时日,年味渐浓,又看到了小年的身影。
小年,别称祭灶节、灶王节、扫尘日,是中国的传统节日,日期因地域有所不同,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,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四。小年的民俗活动有扫尘、祭灶、吃灶糖等。它也意味着人们要开始准备年货,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,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、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。
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。过去,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(厨房)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、灶王奶奶。神龛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,上联写“上天奏好事”,下联写“下界保平安”或“回宫降吉祥”,横额是“一家之主”。古人云:“民以食为天”,所以人们把灶王爷恭恭敬敬地奉为一家之主,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。
祭灶
传说,灶王爷原为平民张生,娶妻后整天花天酒地,无所事事,家业败尽后沦落到上街乞讨。一天,他行乞到了前妻郭丁香家,被羞辱一番,于是愧疚难当,便一头钻到锅灶下烧死了。玉帝知道后,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,彻返悔悟,还没坏到底,既然死在了锅底,就动了怜悯之心,封他为“灶王爷”,列为诸神之一,此后民间也就有了腊月二十三祭灶神的习俗。
“ 灶王爷”负责管理民间烟火,被百姓当作全家的保护神而受到顶礼膜拜。
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述职,向玉皇大帝汇报这家人的善恶之行,玉皇大帝也会根据灶王爷的汇报,再将这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交于灶王爷处置。对百姓来说,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关乎到全家人的生死存亡。因此,小年那天,家家户户都会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祈福,有的人还供上用庶糖、芝麻和胶面做成的“聚胶糖”,以便封住灶王爷的嘴,不让他在玉帝面前说自己坏话。人们也都要在灶王像旁写上“上天言好事,回宫降吉祥”的对联,寻求庇佑。
扫尘
“腊月二十三,掸尘扫房子”
“扫房子”就是“扫尘”
“尘”与“陈”谐音
扫尘就是“除陈布新”
寓意把一年里的
“穷运”“晦气”统统扫出门
一代代传下来
腊月二十三这一天
就成了年终大扫除时间
家家户户忙着
擦拭灶台家具,清洗各种器皿
拆洗被褥窗帘,洒扫屋子庭院
干干净净、焕然一新
迎接新的一年
小朋友是家庭的一份子
重要的家庭劳动
当然也要参加
跑腿递物擦家具
给大人倒杯茶
说声爸爸妈妈辛苦了
唱首歌儿鼓劲加加油
爸爸妈妈心里乐开花
吃灶糖
祭灶节,民间讲究,取意“送行饺子迎风面”。山区多吃糕和荞面。晋东南地区,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,民谚有“二十三,不吃炒,大年初一一锅倒”的说法。
古话说“二十三,糖瓜粘,灶君老爷要上天”。吃灶糖,灶糖是一种麦芽糖,粘性很大,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"关东糖",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"糖瓜"。冬天把它放在屋外,因为天气严寒,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,吃起来脆甜香酥,别有风味。真关东糖坚硬无比,摔不能碎,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,质料很重很细。口味稍酸,中间绝没有蜂窝,每块重一两、二两、四两,价格也较贵一些。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,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,中心是空的,皮厚不及五分,虽大小不同,但成交仍然以分量计算,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,不过用作幌子,买的人很少。
人们常说,“腊月累几天,正月得清闲。”这话的意思是,年前将过节的吃、穿、用准备充足,到热闹喜庆的正月里,便可以放下一年的劳累,享受快乐和幸福,这个时期人们心中自然是轻松愉悦的。
年年岁岁花相似,岁岁年年人不同。如今的小年虽也年年路过,但镌刻在儿时骨子里那种蚀魂的记忆却总也挥洒不去。